3月3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外泌体与疾病研讨会:从实验室到临床隆重召开。复旦大学病毒研究领域专家,曾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病毒学会主任委员袁正宏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外泌体和病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团队卓越的研究。
袁正宏教授曾承担了973、86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皮肤TLR9表达可受外伤等诱导,识别CpG后快速产生细胞因子,揭示核酸疫苗接种的天然免疫机制,提供了增强疫苗接种免疫效果新策略。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肝炎病毒基因复制与致病的机理,机体天然免疫应答与病毒感染和清除的相关性等,为控制病毒感染提供新理论和策略。
袁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外泌体的起源生成、外体纯化方法以及外体蛋白质质谱定量实验流程等外泌体研究方面的常识。接着,袁教授的演讲使我们了解到外泌体因其生成起源使其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因此其可作为治疗性小分子的可能载体;另外,某些含肿瘤相关抗原的外体或病原感染细胞分泌的含有病原成分的外体可改造为治疗性疫苗,达到调节免疫微环境的目的。
同时,袁教授还介绍了外泌体和病毒之间的密切关系,外泌体与病毒具有相似的大小和密度,很难将两者分开,外泌体参与病毒的复制与扩散、抗病毒分子运输、感染免疫及免疫调节、改变微环境的作用。
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多年以来在外泌体与病毒关系方面的做出了卓越的工作,揭示了外泌体参与“乙肝病毒与干扰素相互作用”以及”乙肝病毒复制和致病”这两个过程。干扰素作用于肝非实质细胞,上调抗病毒分子的表达,这些抗病毒分子会被外泌体转移到肝细胞中发挥抗病毒作用,而这一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传递是由外泌体完成的。同时,乙肝病毒复制和致病这一过程中,外泌体的成分会发生显着变化。因此,利用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开发出新型抗病毒、免疫及诊疗策略。同时外泌体的更多生物学特性,如生成释放、入胞结局、细胞特异性、靶向性有待进一步研究。